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遵义湄潭傩戏中国戏剧活化石

遵义湄潭傩戏中国戏剧活化石

关键词:湄潭,中国戏剧,活化石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    被誉为“中国戏剧活化石”的傩戏,在西南一隅湄潭得到完好保存,并得到很大发展。湄潭傩戏除保留祭神驱鬼、祈福免灾的涵义之外,还被纳入娱乐活动,成为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。如今湄潭傩戏还走出国门,广受关注,得到长足发展。

    2006年5月20日,国务院批准将被誉为“中国戏剧活化石”的傩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。这一原始、古朴、独特的戏曲样式,日渐式微,甚至在许多地方销声匿迹,但是在遵义市湄潭县,傩戏得到了完好的保存。

    傩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的基础上,吸取民间戏曲而发展形成的一种戏剧表现形式。中国的傩戏历史悠久,起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,有祭神驱鬼之意。古代社会,我们的祖先习惯于借助神力来达成自己的美好愿望,比如驱鬼逐疫、祈福求愿。他们认为神并非一请即动,需要以娱神的方式,祈迎神的降临。只有这样,神才能听见凡间之人的赞颂,引发恻隐之心,造福人间。于是在神秘的祭神仪式上,祖先们头戴狰狞的面具,身穿奇异的服饰,比划夸张的动作,念叨古怪的语言,载歌载舞,向神献媚。经过汉、唐、宋几代的发展,这种祭祀时的舞蹈所表演的故事情节日趋复杂,这便形成了最初的傩戏。

    明、清之后,中原一带新的地方剧种不断诞生,戏剧呈现一片繁荣的壮观景象。在这场戏剧浪潮中,傩戏被日渐淹没,最后只好“沦落”到地理封闭、文化落后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发芽。

    傩戏剧目繁多,题材大都取自神话传说、历史故事。如:《钟馗斩鬼》、《桃源洞神》、《孟姜女》、《甘生赶考》等。因此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傩戏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,是一个历史、民俗、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。

    明朝洪武年间,傩戏传入了遵义湄潭县。在这里傩戏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发展。在湄潭,村民们常常在堂屋中表演傩戏,所以湄潭傩戏又称“傩堂戏”。参加演出的演员都是当地的普通农民,他们平时劳动,到了过年过节时才聚在一起表演。如今的湄潭傩戏除保留祭神驱鬼、祈福免灾的涵义之外,还被纳入旅游娱乐活动,成为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。每逢开演傩戏,周围的乡亲总会喜气洋洋地赶来看戏。大家有说有笑,好不热闹。

    演出时演员们都会戴上造型各异的面具。面具多用樟木、丁香木、白杨木、柳木等不易开裂的木头雕刻、彩绘而成。有整脸和半脸之分,整脸刻画出人物戴的帽子和整个脸部,半脸则绘出鼻子以上的面孔。在艺术造型上,面具十分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,主要分为正神、凶神、世俗人物三大类。正神面具多为慈眉善目、笑容满面,代表正直、善良、和蔼的神祗;凶神面具的雕刻线条粗狂,多为眉毛上扬、眼球突出、龇牙咧嘴,体现威猛、凶悍、镇妖驱鬼的神祗;世俗人物面具又有正面人物和丑角之分,正面人物的面具五官端正、眉清目秀,丑角的面具细眉小眼、皱鼻歪嘴。演员们戴上面具,穿着色彩斑斓的服饰,伴着锣、鼓、钹等打击乐器的演奏,手舞足蹈,演绎傩戏。

    湄潭傩戏的剧目除保留了自身的剧目之外,还移植了京剧、川剧等剧种的一些经典剧目。经常演出的有:“骑龙下海”、“毛鸡打铁”、“梨山救母”、“奈何桥”等等。受到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。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、香港、台湾、上海等地的专家学者曾先后来到湄潭考察傩戏。1989年3月,日本学者中原律子专程前往湄潭考察傩戏,在西南艺术节上观看了“毛鸡打铁”之后,对湄潭傩戏赞不绝口。1994年11月,湄潭傩戏剧组一行七人应邀前往大阪演出,经典剧目《骑龙下海》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轰动。从政府官员到普通民众,从专家学者到工人农民,无不拍手称好。据说这是当年日本政府唯一邀请的中国民间艺术团体。

    在湄潭当地,傩戏曾经是非常盛行的一项活动。解放前湄潭县抄乐乡就有13个傩戏班子经常到乡间巡回演出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,社会的进步,神的力量逐渐被科学所淡化。科技兴农让丰收光景年年可见,乡镇医疗条件逐步完善让大病小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。因此如今的村村寨寨很少举行祭祀活动,傩戏演出的机会自然越来越少。只有等到过年过节时,才会偶尔唱几出傩戏增加一些节日气氛。

    如今的湄潭傩戏,前来观看的观众大多抱着凑热闹或是了解传统文化的态度,很少有人愿意学习傩戏。演员年龄偏老,后继乏人的现实情况日益突出。现在参与傩戏演出的演员大都是五、六十岁以上的农民,有的甚至是七八十岁的高龄。比起傩戏演出,年轻的人们更热衷于层出不穷的时尚娱乐活动。这就使得傩戏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传承更加举步维艰。抄乐乡党委政府从抢救民间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,曾举办过两次傩戏培训班,但由于各种原因,“传人”依旧甚少。能上场演出的依旧是那些年事已高的长者。他们凭着记忆将祖辈口口相传的唱词在傩戏中演绎出来。

    傩戏脚本的整理收集也十分困难。傩戏艺人们均是当地的普通农民,识字的人很少。因此只能通过他们的口述,零散地收集部分早已流失的傩戏剧情,将其编辑成册,照章演绎。

    1999年2月,为了传承傩戏,湄潭县抄乐乡再创新举,专门成立傩戏艺术团。并经常举办高质量的演出,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看戏、学戏的机会。为傩戏这一古老的剧种开辟出了新的生存空间。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1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